产品导航
·古筝类产品
·古琴类产品
·配件类产品
产品搜索

联系方式

公司地址:中国·扬州
文汇西路现代广场9幢529室
18605205466(微信号)
传真:0514-87985529
在线QQ:2425448617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下筝人 >>  徐振高 
我国惟一古筝高级技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徐振高于“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亲临北京,在华兴清华乐器体育用品商城举办的第六届“清华乐器敦煌文化节”上为北京古筝爱好者签名留念。徐振高老师傅的封山之作—紫檀象牙古筝《龟鹤齐寿》,曾在北京拍出6万元的“天价”。该作品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奖,被列入“第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之列。

  在所有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里,我一直对古筝怀有莫名的好感。而我的这种好感说起来其实并无丝毫根据,因为我既非精通音律之人,也不是所谓的知音,之所以对古筝偏爱完全是出于由其弹奏出的声音会让我觉得如同行云流水,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皆有意境。

  有人说筝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看的,爱的只是声音而非外表。说这话的人殊不知若是没有能工巧匠的细心雕琢、精心设计,单单仅凭一块木头、几根琴弦是断然奏不出天籁之音的。故由此可见,制筝者的造诣决不在演奏者之下。而说起制筝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徐振高,今年72岁,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制筝大师,同时也是现代古筝之父,可以说没有他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看到、听到的现代古筝。

  传承制筝工艺

  见到徐振高师傅是在北京华兴清华乐器体育用品商城举办的第六届“清华乐器敦煌文化节”上,若非工作人员事先介绍,我很难把眼前这位不善言谈、相貌平凡的老人和在国内古筝界享有盛名的大师联系到一起。然而随后听老人讲述的他的制筝生涯,却让我由衷地明白了业内人士为何会将其称为“筝父”。

  徐师傅本身是扬州人,十几岁的时候到了上海,刚开始是在合作社做弹拨乐器。1958年,合作社合并,徐师傅进入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当时厂里有位老先生叫缪金林,原来是上海著名的民乐团体“大同乐会”的成员,对古筝制作很有研究。但是缪老先生的身体情况很不好,需要常年卧床,所以厂里就想让徐师傅拜缪老先生为师,学做古筝,把这门制筝手艺传承下来。那时候徐师傅大约30岁左右,年轻力壮,他高兴地接受了领导的安排,开始专攻学做古筝。除了聆听师傅教诲以外,徐师傅还虚心地向老音乐家、老前辈请教,一步一步地学。但是由于徐师傅书读得少,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方便记住所学的东西,徐师傅把他看到的制筝图样原封不动、一笔一笔地画下来,然后自己再照着模仿着做。从1959年开始学到1960年,一年的时间里徐师傅就把古筝做得基本像样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外界给了徐师傅很大的压力,他听了很多难听的话。由于过去的古筝方方正正的,样子有点像棺材,于是就有人在背后说他一个小伙子学做什么不好,学做棺材。这句话对徐师傅触动很大,为了堵住别人的嘴,他自己摸索着改变了古筝的形状。后来徐师傅参考了扬琴的样式,研制出了S形仿古古筝,自此以后“古筝像棺材”这句话再没有人提过,而这一点也是古筝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古筝在外形上发生改变以后,我开始研究筝上面的图案、花色,因为自己也没有文化,刚开始时相当吃力,描绘的那些虾啊、龙啊、虎啊都不成型。”但是徐师傅并不灰心,天天画天天画,慢慢地终于形成了固定样式,现在上海民乐厂生产的古筝所选用的外形设计很多都是徐老师傅当年留下来的。

  外观样式上的困难克服了,生产效率方面又遇到了新问题。到了1969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已经形成了规模,市面上对古筝的需求也更加多了。虽然那时候徐师傅已经带了五六个徒弟,但是每人每月5至8台筝的产量与实际需求仍有一定距离。这时,又是徐师傅站出来带领大家创新改革,把古筝由手工制作推向了机械生产。不过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比较陈旧,刚开始有些人对这种变化一下子难以接受,对机械生产有些抗拒。后来事实证明,机械生产出来的古筝,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也有了更好的保证。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古筝的机械化生产也使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产量飞速增加,如今这个厂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高、效率最好的民族乐器厂。

  期望走出国门

  说起来,徐师傅的制筝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也经历过大大小小几次失败,成功前他迈出的每一步都承载着艰辛。比如说,徐师傅在第一次仿制十六弦筝的时候就遭遇了失败。究其原因,徐师傅认为主要是由于他当时没有很好地听取演奏者的意见。他说过去做筝的人都爱凭经验,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光从技术角度出发,而没有考虑实际的演奏情况,所以就失败了。后来在制作十八弦古筝的时候,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徐师傅特意走访了很多演奏家,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不但迎来了成功,还因此结交了一群演奏家朋友。他和这些人经常切磋、交流,他的可贵之处也在于他能吸收,能把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宝贵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创新当中。

  到现在徐师傅已经教过的学生总共有100多人,这100多的徒弟也都有了自己的传人,遍布全国各地。如此算来,现在中国古筝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中,百分之八十左右可能都是师承徐师傅,所以他被古筝界尊称为“筝父”。

  因为对现代古筝的发展贡献巨大,徐师傅连续四届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同时是被国家劳动部任命的高级工艺师。说起这些荣誉,徐师傅却表示它们并不属于自己一个人,“我是苦孩子出身,过去家里穷,自己能有今天都是厂里给我的。如果说我在古筝制作上取得了丁点儿成就,那么这里面除了有我自己的努力以外,更多的还是由于厂领导的重视和同志们的支持,没有大家的共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也就没有现代古筝制造业的今天。”

  徐师傅是筝的父亲,他像父亲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自己手中的古筝。尽管做了大半辈子的筝,但他依然认为自己要做、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我觉得这块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还有很多宝贵的东西有待于发掘,需要后面的人继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古筝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产物,发展到今天是一个大的进步,如今学古筝的人越来越多,古筝艺术越来越受欢迎。有人说,中国的古筝可以和世界上的钢琴相媲美,所以我很希望古筝能够走出国门,像钢琴和小提琴一样让全世界的人都接受。”

  虽然对古筝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徐师傅也意识到要让古筝真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当中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将是最大的障碍。“我们现在的古筝已经走出去了,但走得还不多,还没有成为全世界都认可的乐器。现在只是在一些华人多的国家被认可,还仅仅局限于华人圈里,对于真正的外国人来讲,他们还不懂,还没有接受。他们只是单纯地觉得这个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很好听,你弹给他他会觉得很好,但还不能像学钢琴、小提琴那样真正地去学。而且虽然现在古筝表面上的技术处理基本过关了,但是在一些细微的制作技巧上,我们做得还不如西洋乐器那么精细、美观,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不过古筝好就好在它可以和各种乐器搭配演奏,而且声音都很和谐,这也为古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

  退休不离岗

  如今的徐师傅已经是72岁的老人,退休已经有12年,虽然厂里的领导一再跟徐师傅说不用他天天来上班,想来的时候来看看就行了。可是徐师傅还是和原来一样天天上班,从周一到周五从不间断。徐师傅说:“我能有今天的地位是谁给的?我不认为是因为我自己怎么样,是厂里给的。我们这个厂一步一步地能有现在的规模是很不容易的,你叫我在家里呆着我不安心,到厂里去能干的我就干,虽然现在年龄大了,重活干不了了,但轻活我还能干。这就好比一头牛,它在田里天天干活会老,不干活光呆着它也会老,那还不如让它干活,让自己在工作中老,这样的日子还过得充实。”

  徐师傅现在每天的生活状态是早上五点钟起床,六点钟出去进行早锻炼,回来后吃过早餐写一会儿毛笔字,七点坐班车到厂里上班,主要是做一些技术指导工作。下午四点半下班,晚上看看电视、再写写毛笔字。这种生活很平静,也很充实,而除了古筝以外,书法已经成了徐师傅生活中的另一大爱好。不过说起这个爱好,徐师傅说这也是缘自古筝。有一次,他的一位老朋友问他,你的古筝做得的确好,但是如果人家买了你做的筝请你签个名,给古筝起个名字,你会签吗?徐师傅听了心想自己书读得少,字也认识得不多,怎么给人家签啊?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徐师傅从50多岁的时候开始学写毛笔字,练到今天已经挥洒自如了。

  作为筝父,看着犹如自己孩子般的古筝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徐师傅自然有着父亲般的得意,而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由于受他的影响,他的儿子也进入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开始了和他一样的制筝生涯。虽然儿子的手艺还无法和自己相比,但是能够亲自指点后辈把自己的制筝技术传承下去,又给徐师傅带来了无限的工作动力。筝的历史还将继续书写……





该文章发表:2008-02-14 16:39:18,阅读:7558次

板桥琴筝为国内专业的中高档古筝,中高档古琴制造商,欢迎订购!

Copyright (c)2005-2009 www.bqqz.com 版权所有:扬州板桥琴筝有限公司
24小时热线:18605205466(微信号)传真:0514-87985529 手机号:18605205466 在线QQ:475058418
E-mail:bqqz6868@163.com 中国·扬州 文汇西路现代广场9幢529室
板桥古筝